西王镇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求,紧密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思路,创新性地构建了“人大代表+理论宣讲”这一全新模式。人大代表凭借其与群众紧密相连的天然优势,积极走出传统会议室的局限,将理论宣讲的触角延伸至田间地头、农家院落等基层一线。他们运用通俗易懂的方言土语,结合群众日常生活中的鲜活事例,以唠家常、讲故事的方式,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群众听得懂、愿意听的话语,让党的声音以沾满泥土气、带着烟火味的方式,如涓涓细流般浸润群众心田,为基层文化传播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,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。
一、代表带头深学,筑牢宣讲“主心骨”。把人大代表培育成理论宣讲"排头兵",镇人大依托春训班开设"代表研学专场",组织23名市、镇两级代表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核心要义开展专题研学。代表们结合非遗传承、文旅融合等履职实践,通过"集中研学+分组辩论+心得晾晒"三维模式深化理解,形成"先学一步、深悟一层"的示范效应,为基层宣讲夯实"专业底气"。
二、代表联户宣讲,织密传播"一张网"。充分发挥代表联系群众优势,将宣讲台搬到田间地头、庭院炕头。以"代表联络站"、“代表之家”为据点常态化开展"庭院议事会"、"田埂微宣讲",用履职故事解读理论内涵,用"果树要修枝,思想要更新"的生动比喻阐释"开放包容"理念;建立"1名代表联10户群众"机制,收集群众建议47条,构建"问题清单—解答口径—反馈闭环"流程,推动理论宣讲从"单向灌输"转向"双向互动"。累计开展代表专场宣讲12场,覆盖群众260余人。
三、代表创新载体,激活文化 "新动能"。推动"代表+文艺"融合创新,策划实施"非遗里的新思想"系列活动。编排《文化自信映乡村》特色剧目;联动文化站在"送戏进万村"活动中增设"代表说政策"环节,用快板、三句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理论;创新发起"代表带货文化课",在直播助农时穿插"文化小课堂",让理论宣讲随农特产品走进千家万户,实现"宣讲有新意、群众愿参与"的良好效果。
西王镇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天然优势,将其作为理论宣讲的桥梁纽带。通过创新“代表+宣讲”模式,一方面立足人大代表的履职视角,在宣讲内容中融入代表们在基层调研、民生议事过程中的鲜活案例,让理论宣讲带有鲜明 “代表辨识度”;另一方面,深入挖掘群众身边的家长里短、乡村振兴实践故事,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方言土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,让宣讲充满“基层烟火气”。这种既接地气又有高度的传播方式,有效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,为基层文化传播注入了持久生命力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